投诉鲁迅抽烟墙画当事人致歉
投诉人孙女士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近3000字长文,详细回应事件始末,并对引发的舆论风波表示歉意。这场持续近两周的文化争议,因当事人打破沉默而呈现出更为立体的社会图景。
投诉人孙女士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近3000字长文,详细回应事件始末,并对引发的舆论风波表示歉意。这场持续近两周的文化争议,因当事人打破沉默而呈现出更为立体的社会图景。
一幅鲁迅先生夹着香烟的墙画,一场关于历史、艺术与公共教育的争论,在网络上掀起巨大波澜后,最终以投诉者的致歉画上句号。
游客们举着打火机凑过去——“咔嚓”一声,火苗在屏幕上定格,配文道:“给先生点支烟”。
2025年8月,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,认为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的墙画不妥,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,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。
这让人想起鲁迅在《无声的中国》中写下的警示:“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,折中的。譬如你说,这屋子太暗,须在这里开一个窗,大家一定不允许的。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,他们就会来调和,愿意开窗了。”如今,这种“拆掉屋顶”式的荒诞逻辑,正以“为你好”的名义,在文化与教育
近日,有位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“鲁迅故里景墙使用鲁迅吸烟画面,系误导青少年,要求更换”。随后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此事,引发广大网民关注。同时,有百余位热心人士通过“12345市长热线”及咨询电话联系我景区,要求景区坚持尊重历史,不要因为个别人的观点修改相关画
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“鲁迅夹烟”墙画被游客孙女士投诉事件,在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。孙女士认为墙画去掉原画室内背景,可能误导青少年并引导室外吸烟,建议更换为鲁迅握拳形象。
绍兴鲁迅纪念馆内,一面绘有鲁迅形象的墙画,近日意外成了舆论的焦点。起因是一位女士在政务平台上留言,称有网友在画前“打卡”时,手指比出“夹烟”动作。
在前几日的上海书展中,一件人民文学出版社出品的文创“鲁迅同款毛背心”爆火出圈,引发众多年轻人排队抢购。
“吸烟有害身体健康”,这个是每一包烟纸盒上的警示语,但是中国烟民依然有很多,根据2024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数据,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现在吸烟率为23.2%,对应烟民数量约为3.3亿人,这么多烟民,难道他们都不识字吗?答案肯定是否定的,那既然如此,为啥他们还要明
鲁迅虽吸烟,却在作品中赋予其“对抗疲惫、坚持写作”的隐喻意义,并明确告诫青年勿染烟瘾。这场争议实际上反映了历史符号在现代社会表达中的普遍困境。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应对机制:在操作层面,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博物馆的经验,在保留原作的基础上增设说明牌,补充必
这款绞花针织毛背心是鲁迅在上世纪30年代的标志性穿搭,原件现珍藏于鲁迅纪念馆。鲁迅十分喜欢这件背心,曾穿着它上课、会友、拍照、伏案写作,留下了许多珍贵影像。如今,作为文创产品推出的毛背心,精准复刻了当年的样式——大V领、绞花针织,既有复古的韵味,又不失时尚感。
“80年前的胜利,是民族的呐喊;80年后的回望,是初心的回响。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近日,鲁迅纪念馆里,气氛庄严。40名思政指导员与退役军人志愿者胸前佩戴党徽、整齐列队,一场“凝魂聚气启新程 砥砺深耕续华章”2024-2025年度
实际上,什么时候都有这种人存在,他们特别喜欢拿着“毒害青少年”的放大镜和帽子对一切进行审查。只不过,在观念水位较高、常识比较坚挺、正常人思维强势的时候,没人搭理它们,不被正眼看待,根本无法形成被讨论的议题。让人担忧之处正在于此,当下这种声音很容易就能制造出议题
最近,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网红墙火了,火的原因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。墙上画着鲁迅先生夹烟的经典形象,却被一位所谓的控烟志愿者孙女士投诉,认为这会误导青少年,建议把鲁迅的抽烟动作改成“右手握拳” 。
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,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鲁迅纪念馆门前,竖着一块长方形的图版,复制着一幅很有名的版画,鲁迅左手夹着一根烟,烟火很旺,他抬着头,正向着远方眺望。“鲁迅”的左侧,有“鲁迅故里”的字样,字体是集鲁迅的字,瘦硬、舒朗,下面是街道,应该就是鲁镇吧。
这面墙画是经典的鲁迅燃烟照,游客们点燃打火机、递上真烟,与“先生”合影,名曰“给先生点支烟”。
上海西藏南路123号,一幢风格独特的凹字形大楼静静矗立,其顶部覆盖着的蓝色琉璃瓦很是醒目。这是中国建筑师最早设计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高层建筑——八仙桥青年会大楼,曾被誉为“上海的大前门”。入口一侧墙上的“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”铭牌诉说着它的不凡:这里曾是青年们思想的
绍兴的秋总裹着黄酒的温醇,可近来鲁迅纪念馆那面网红墙,却让这份温醇炸了锅 —— 先生指间那支烟卷,成了争议的导火索。有人攥着 “不良引导” 的理由投诉,要把烟 “掐灭”;网友们却急了,轮番致电景区护着这缕 “历史的烟”。一支纸烟没烧着半分木质展墙,倒把舆论场的